close

在一個禮拜過後,正式收到自己在澳洲咖啡工作的第一份薪水,很實在地,比起在台灣努力工作了大半天,每個月看到低薪的慘況(工作滿兩年,月薪從沒超過24K,做的事情也不比人少),反倒在澳洲,與其說悠哉,不如說我自己都慚愧!如果有第一週的工作狀況下去換算,等同我在台灣工作,週休四天,每天5小時,月入33K!(也難怪店長總是很要求著自己的英文與服務品質!)

有著先前在台灣三年的咖啡從業經驗在先,不免在工作過程中有所比較,或許這就是自己來到澳洲的初衷:來看看與自己背景不同的咖啡文化。在台灣的日子,總是覺得要努力地工作,貢獻自己所學所識在店裡,努力地規劃咖啡文化經營、畫好每一張社區看板、盡可能地在每一季的銷售活動上衝高業績、誠心誠意地服務每一位客人,只是到最後回饋到自己身上的,如果降到最低限,以物質來獎勵,過往的工作一點都不足夠!也當然地,自己也懂得台灣企業最常走榮譽、精神獎勵這條更直接與虛幻的作法。

當然地,澳洲服務業的高薪,確實讓自己好不羨慕!同時也有些激起留在澳洲生活的念頭。但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原生故鄉:台灣,相較於澳洲的已經成熟的咖啡市場,經營的方向可就選擇店家類型為優先,台灣給我的感覺卻像是選擇店家類型的同時,也要肩負教育消費者的責任!是的,工作一週下來,也看了一輪當地人買咖啡的台灣跟想法,如果說台灣買杯咖啡,還有可能被解釋成喝星巴克,等同喜歡買一送一或者有錢沒品味、超商咖啡就是上班族必要、罐頭咖啡就是運將司機的最愛、年紀太早喝咖啡傷身這一類的既定印象,那我在澳洲看到的咖啡消費文化,其實也等同我們在台灣日常的手搖店文化,總該不會再買珍珠奶茶的時候,多去細問珍珠用什麼做,而茶葉哪裡來,反倒到專注在請把飲料做好喝以及自己要的客製化,也當然地把持堅守飲料本身的品質,本來就是店家責任,而不是讓消費者去擔憂的!

 

關於這一點,我還是要再說一次,對於台灣失心瘋的商人,不管是黑心食品,還有高工時低薪壓榨,我到現在還是沒辦法想像!為什麼台灣人可以默認這一切?

接續著店家當然不分國籍都要去把關餐飲品質時,在各家企業的營業宗旨下,教育員工,這些都是千律一篇的企業在精神面營運守則。但反觀到市場消費者身上,物質面上的經營,咖啡市場中,不外乎會被提及到咖啡飲品(概括咖啡豆來源及背景敘述、咖啡烹煮方式、飲用方式)、餐點供給(概括美式餐飲、跨國結合、簡餐與套餐)、服務特色(外帶、內用、文化、品牌、一對一、教學指向),店家是否在早已呈現出曖昧的藍海市場中,做出自己的咖啡特色,更是一門學問  。

arrow
arrow

    卡波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